查看原文
其他

15位青年科学家获奖!重磅奖项揭晓

据达摩院官网消息,2023达摩院青橙奖名单重磅揭晓。

北京大学常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陈孝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里京等 15 位青年科学家获奖,每位获奖者将获得由阿里巴巴公益专项支持的 100 万可自由支配的奖金

15 位 2023 达摩院青橙奖得主及获奖理由如下:


常林(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研究员)
在硅基光电子的集成技术领域做出了大量国际领先的工作,并开拓了集成光子芯片的一系列应用新场景。

陈孝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
建立国内最大的量天尺变星数据库,首次刻画了银河系直观三维图,推动了中国高精度天文测距研究和世界级光学天文台址的发展。

成里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其研究成果支撑了我国应对气候与海洋变化的国家需求,为全球海洋数据处理提供中国方案。

冯毅(之江实验室研究员)
开创性结合中国天眼FAST与智能计算,为揭开快速射电暴起源提供了关键线索。

顾荣(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特聘研究员)
提出一系列云原生数据弹性加速关键技术,有力解决大数据与云计算系统资源失衡、低效运行等问题。

顾颖飞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首次将理论物理模型SYK推广至高维度,引领了该模型在凝聚态物理和量子多体混沌领域的发展。

刘晓东(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其对细胞重编程技术的研究,为基于多潜能干细胞的细胞疗法、器官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解决方案。

庞全全(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
率先提出了一种低成本、高安全的铝硫电池新体系,在风光配储、工业储能等领域展现巨大的应用潜力。

邱晨光(北京大学碳基中心研究员)
致力于研发后摩尔新型电子器件,实现迄今晶体管最高室温弹道率,将低维半导体器件性能推近量子理论极限。

苏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其研究围绕哺乳动物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的分子机制,首次为防治人类卵子染色体数目异常提供可能,为女性克服不孕不育症提供解决方案。

王睿 (西湖大学工学院研究员)
其研究大幅提高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与稳定性,为推动钙钛矿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王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提出了多媒体机器学习理论方法,领导研发了世界首个图自动机器学习框架,推动了该技术在学术界与工业界的深层次探索和应用。

杨宗银(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解决光谱仪小尺寸与高性能兼具的难题,为光谱仪微型化领域开辟先河,打开后续产业化的潜力。

曾也鲁(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其基于植被荧光与辐射传输模型的定量遥感研究,大幅降低了荧光卫星观测的不确定性,为碳中和与粮食安全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张智涛(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首次研发出基于全有机高分子的可拉伸发光二极管,推动了国内新型柔性可穿戴电子发光材料在生物电子器件和医疗领域的应用发展。

另外,达摩院也公布了青橙奖“最具潜力奖”名单,30 位获奖者将获得由阿里巴巴公益专项支持的10万可自由支配的奖金。完整名单如下:


被叫“Tony总监”的科学家




29岁的苏俊是今年达摩院青橙奖获奖者当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和一般人眼中严肃的科学家不同,爱染发、追动漫、淘“好物”......这位90后博导的科研生活颇有乐趣。


苏俊28岁时加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是目前北生所最年轻的研究员。苏俊还有一个身份,是清华大学的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大部分科研人员28岁仍在博士研究生阶段,而苏俊在28岁时已经结束了三年的博士后研究。他目前在带的5个博士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彼此直呼其名,一起做实验,一起追番,甚至,一起染发。


苏俊实验室乌兰察布团建,右三为苏俊

苏俊的发色有时是金色,有时是红棕色,有时又换成了栗色。染头发“随心情”的他,在社交媒体上自称——“染金发博导”。于是,在苏俊的社交媒体账号里,有网友笑称他的头像很像Tony总监。


苏俊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卵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另一个研究方向是早期的胚胎发育。苏俊称,之所以选择研究不孕不育,是因为自己的母亲曾是一位高龄产妇,女性生殖相关的问题一直让他很关注。加之求学过程中有两位女性导师的帮助,他理解女性的力量和脆弱,也希望能用所学帮助女性群体。

科研之余,染发之余,苏俊还喜欢追动漫和偶像剧、真人秀,他也是一名热衷于“淘好物”的资深买家。这位INTJ全凭丰富的使用经验,就可以从二手交易平台上的照片视频,判断镜头的完整性,有些售价20多万的新镜头,他花2万就能在平台上购入,进而动手升级显微镜设备。

拿到奖金后,苏俊计划为实验室再添一台显微镜,推进七色以上的长期活细胞成像方法开发。除此之外,他想换个发色,这次是粉色。

平均年龄33岁,他们创下多个“首次”



今年有近五成的“青橙学者”,在国内完成博士研究。本土培养的年轻学者,正在国际学术舞台崭露头角。

其中包括研制出世界最小光谱仪的杨宗银,这个比头发丝直径还小千倍的器件,让杨宗银前前后后研究了8年,失败了150次。如今,回到母校浙大任职的他,专注于将光谱仪微型化的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无创血糖检测则是核心应用场景之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陈孝钿,则描绘出了首张银河系恒星盘三维全貌图。他的研究发表在《自然—天文》上,被评为2019年全球百篇最具社会影响力论文。近五年来,陈孝钿以一作/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篇,被引用800多次,他说自己是个保守的人,心愿不多,一辈子只想做天文研究这一件事。


还有首次提出统一解释,重复快速射电暴偏振频率演化机制的冯毅;力争在国际科研界发出中国声音的成里京;接下最难光子芯片课题,八年潜心科研终成果的常林......

这群平均年龄仅有33岁的,青年学霸科学家。凭着对科学的满腔热爱,攻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


他们勇攀科研高峰
用专注和热爱回应时代需求
他们爱好广泛
用浪漫与热情拥抱真实生活
祝福中国新一代科研“摘星人”

国教育在线综合自:达摩院官网、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公众号等。

热点视频推荐




中国教育在线

百家号

中国教育在线

学习强国

中国教育在线

央视频号


中国教育在线

企鹅号

中国教育在线

微博

中国教育在线

微信服务号


中国教育在线

头条号

中国教育在线

抖音

中国教育在线

快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